• Make首頁
  • 關於MAKE
  • MAKE文章
  • MAKE商店
    • 本月推薦
    • MAKE 雜誌
    • MAKE 書籍
    • 套件/控制板
  • Maker Faire
  • Makerspace
    • 如何打造Makerspace
  • 投稿專區
Make 國際中文版 > DIY Projects, Inspiration, How-tos, Hacks, Mods & More @ Makezine.com.tw - Tweak Technology to Your Will

日式噴泉鹿威

9/10/2015

 
图片
日文的鹿威(shishi-odoshi)有「嚇鹿者」之意。這種人造泉緩緩地蓄滿水,接著倏地傾倒——敲出一聲輕響,足以驅趕庭園裡任何的蟲魚鳥獸。許多禪風庭園也使用這種擺動式噴泉來輔助禪修。今天,我們就要來介紹自製的方法!
需時:一個週末

成本:50~150美元

材料
  • 竹子,總長約8'~20',直徑1"~3"。詳見步驟1 。
  •  潛水泵,小流量型:每小時80加侖(GPH)以下。
  •  水槽、水池或密封式花盆,本連結只是一個例子而已。不過,要確認花盆沒有出水孔喔!
  • 透明乙烯基套管,1/2",長度3'~10'。
  • 透明乙烯基套管,外直徑5/16"、內直徑3/16",長度約4'。
  • 鍍鋅鋼條,直徑3/16",長度2'~3'。
  • 繩子,1/4",長度約6'。
  • PVC水管,1/2",長度約1'。
工具
  • 手鋸,我喜歡日式風格的平式手鋸,不過其他鋸子也行啦!
  • 鑽床:我確定日本古代匠人沒有這玩意兒,不過我有!
  • 鑽頭:圓穴鑽頭萬歲!
  • 檯鉗:沒有應該沒關係,不過這挺方便的!
  • 弓鋸:很厲害吧!
  • 鐵鎚:用來敲東西的!
  • 老虎鉗:抓你!
  • 銼刀:不是剉冰喔!
  • 尺:你知道,測量用的。
  • 水平儀:看看東西直不直!
  • 鉛筆或細的簽字筆:記筆記!
在Make:雜誌第43期有「日式噴泉鹿威」專題的更新威力加強版喔,歡迎點擊這裡閱讀!
步驟#1: 選擇竹材
竹材的使用上和規格木材不同,竹子表面不規則,其尺寸和形狀也因長度而異,換言之,我找到的竹材和你找到的一定不盡相同,所以,要有依手邊材料調整作法的心理準備喔! 
上層的竹子直徑要比較大,垂直的兩根立桿要塞得進上層的橫桿,另外,接水竹筒直徑也需要大一點(不在圖片中)。
另外,水落管用的竹子直徑也較小。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驟#2:決定尺寸
我用的花盆底部內直徑大概是8"到9"左右(PVC水管沿用我第一個噴泉設計原型裡的材料)。
竹製流水裝置的尺寸應與花盆相符,所以兩根立桿組裝起來之後不超過 8"(我用的花盆直徑)比較好。
根據你的花盆高度不同,可能要調整立桿的高度,我的花盆大概10"高,我用的立桿大概是17"長左右。
图片
图片
步驟#3: 裁剪主要竹材
我們從頂部開始。首先,請選擇直徑最寬的竹材,切下一段11.5"的竹段,不可以包含竹節。如你所知,竹節是中空的竹子內部的隔層,在頂部的橫桿竹段當中,我們不希望切到竹節。
切兩節立桿(我的是17"),確認立桿的直徑小道能裝到頂部橫桿,還有,至少要有一根立桿大部份範圍都沒有竹節。
而注水竹竿(移動竹竿)要找中間有竹節的竹子,竹節兩側都有差不多7"的空間,有了中間的竹節,就可以盛水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驟#4:在立桿上鑽孔
現在,請決定一下立桿哪一側朝上,這不只是美感考量而已,至少有一根竹竿上面會需要接管,在這一根竹子上,至少最上端到很下面的部分都不可以有竹節。在第一張圖當中,我選了左邊的竹子做接管,你可以看到左邊的竹子接近底部的地方才有竹節,這樣管子可以接出去,而且不會妨礙整體外觀。
請測量立桿頂端直徑,橫桿上要鑽兩個洞來裝立桿(等等,先別急著裁切,先讀下去),注意,孔洞離竹竿的底端要留2"的空隙,橫桿是11.5",所以,兩個孔洞之間應該相隔7.5"。
我用鑽床和圓穴鑽頭(Forstner bit)在橫桿上鑽洞,圓穴鑽頭可以鑽出非常漂亮的孔洞,不過,如果你手邊沒有圓穴鑽頭,也不想要買的話,那也沒關係,就愈你習慣的方法鑽孔吧!總之,我們希望鑽出的洞大小剛好,使得噴泉的結構穩固。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驟#5:裁切接管用的孔洞
測試看看立桿和鑽孔尺寸是否吻和,在這一步,你可以決定要在哪裡鑽孔作接管之用。
我選了上圖左邊的立桿來鑽洞,然後選一個點作為噴泉的後端,在竹節正上方。接著,在其中一支立桿下方近底部處鑽一個3/4"的孔,以便安裝1/2"的管。一樣,圓穴鑽頭制霸天下!
图片
图片
步驟#6: 製作水落管
我選了直徑大約1.25"的竹子做水落管,請在頂部橫桿上鑽孔,大小要符合水落管,這就是噴泉的前部了, 你猜我是用什麼鑽得洞呢?(提示:圓穴…)
因為竹子並不是上下直徑均等的圓柱體,所以有些地方可能要用到銼刀來磨平才行,人生嘛,世界本來就不完美。
一開始,我把水落管切成1.75"長,還切了斜角。不過在最後測試的時候,我發現好像太短了,所以我就改成2"的竹段了,也沒有切角了。另外,記得為出水口的竹段預留一些長度,以便透過測試做最後的長度確認。
以上大概就是你需要裁切的所有大型孔洞了,恭喜你,不用再聽我叨念著圓穴鑽頭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驟#7:裁切鋼條
首先,請用手鋸鋸下一段3/16"的鋼條,用銼刀把邊緣不平的部分磨平。
將其中一條鋼條切10”下來,作為接水竹筒的軸心。
好了之後,切一節比較短的鋼條來測試, 使之得以橫放於立桿間而不觸及兩端。根據我手邊的材料規格,我切了大概 4.5",你可以根據立桿的直徑不同作微調,這將用來測試注水水流。
图片
图片
步驟#8:製作接水竹筒
還記得我們切好的竹段,竹節在中間,兩邊各有7"的空間嘛?在遙~遠的步驟3做的?現在我們要用到了那段竹子了!
在緊鄰著中央竹節的後方鑽一個7/32"的孔,並穿過竹段中央。 建議你可以用比上一步裁切的鑽頭稍大一點,如果鋼條是3/16",那鑽頭可以用7/32"的。
將測試用的短軸穿進洞孔,並用檯鉗鉗住使軸條垂直立起。接著以約30°的小角度切去竹子的一端,使其鋸面和地面垂直。
注意:先切一小段即可,之後可能還得再裁切、磨平等等。 不過,多切總比少切好,畢竟太長的話裁短就好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驟#9:安裝水管
拿1/2"的接水套管,從之前在立桿上所鑽的孔往上穿至橫桿,並由水落管拉出。
好了之後,把管子立桿上面穿到橫桿中,最後從水落管出來。
你可以使用鋼棒或其他工具輔助安裝。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驟#10:測試
好了,快要大功告成了,不過千萬別錯過這一步喔!決定接水竹筒架設於立桿上的確切位置是關鍵。試組裝一下竹架,並暫時利用木棒或竹子輔助支撐。
必要的時候將接水套管多餘的部分剪去,並接上水泵。我使用的是有閥式水泵,可以限制部分水流。抽水的速度控制得愈慢愈好。
讓水泵運轉,抓住短軸,把噴水口放好。在室外測試可能是個好主意,噴泉會把水噴得到處都是 。同時,要 一邊調整接水竹筒架在立桿間的高度,測試運作情形。為了讓水能順利注入,水落管和/或接水竹筒的長度可能需要做調整。如果沒有立刻成功,不要氣餒,多試幾次吧!總會成功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驟#11: 調整與鑽孔
調整完水落管跟接水竹筒的長度之後,水就可以從水落管流到接水竹筒了,最後我試出來的位置大概是頂部橫桿下3.5"左右。
找到接水竹筒最佳的架設點後,對準測試軸的位置,在立桿上作標記。
將竹架和接水套管拆卸下來,在標記處鑽3/16"的孔,再重新組裝。
图片
步驟#12:安裝接水竹筒
軸棒穿過其中一支立桿,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拿鐵鎚來幫忙。 
取兩段直徑小(約5/16的短竹,它們將拿來固定接水竹筒的位置,限制其左右滑動的空間。
上一短竹段,接著穿過接水竹筒,最後套上另一短竹段。
現在將軸棒另一端完全穿過另一支立桿。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驟#13:最後組裝與微調
組裝完成之後,噴泉大概是長這樣。測試水流和接水竹筒的擺動情形,必要的話調整出水口的角度。
用繩子固定立桿上的零件,可以在後面加上一些碎木料或竹節來幫忙固定。
我當時發現,水落管內部必須裝上一小圈1/2"的PVC水管,才能導正接水套管的角度,使水順利流出。每個人遇到的狀況可能會不同。
如果接水竹筒蓄滿水時不會往前傾倒,代表接水竹筒的後端過重,可能得稍做裁切來調整平衡。若接水竹筒在水排出後未擺回原本位置,則代表前端過重。裁剪前端的長度,或者是在後端的內部加上一些重量。
這個專題需要花上許多測試、摸索、調整的功夫,對我來說,最後的成品讓我覺得非常值得,希望你也玩得愉快喔!
图片
图片
图片
+感謝加州塞凡堡的「魔幻竹源」(Bamboo Sourcery)提供竹子和拍攝地點。
作者簡介
安德魯‧泰瑞諾瓦(Andrew Terranova)是名電機工程師兼作家,嗜好是電子學和機器人科學。他是「自造機器人」(Let’s Make Robots)社群的活躍成員,曾到小學與布雷爾斯敦(Blairstown)萬花筒教學中心(Kaleidoscope Learning Center)講授機器人科學,並且為紐澤西桑莫塞郡兒童博物館(Children’s Museum of Somerset County)策劃機器人展覽。對安德魯來說,結合自造者(Maker)和教育者工作是他最感興趣的議題。

譯:林冠妤、劉允中

[原文]

評論已關閉。
    图片
    Vol. 33:跟著社群玩自造
    訂閱電子報

    文章分類

    全部
    3D Printing
    Arduino
    Art
    AR/VR
    Biohacking
    Books
    CNC
    Dev Boards
    DIY Projects
    Drones
    Education
    Electronics
    Kickstarter
    Lego
    Maker
    Maker Faire
    Makerspace
    MathMonday
    Others
    Raspberry Pi
    Robot
    Skill Builders
    Tools
    Toys
    Woodworking
    活動訊息
    活動訊息

    Make Blog

    精選國內外各類文章,每日掌握最新Maker趨勢!

    更正資訊

    RSS 訂閱

    時間排列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十月 2013
    九月 2013
    八月 2013
    七月 2013
    六月 2013
    五月 2013
    四月 2013
    三月 2013
    二月 2013
    一月 2013

聯絡我們
This website is developed and published by Taitien Electric Company under license from Maker Media,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ntent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Make: Magazine and/or on www.makezine.com, ©Maker Media, Inc. 2014. Published under license from Maker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Make:’and ‘Maker Faire’ trademarks are owned by Maker Media, Inc.

Maker Faire Taipei 為經 Maker Media Inc. 授權可於當地獨立組織並運作之活動。
本網站之內容由 泰電電業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廣告業務,請來信聯絡。 
Copyright © 2011 - 2015 Tai Tien Electri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